top of page

​农历新年(2)

大年三十(除夕)

 

大年三十,一夜连双岁,五更分二天。寒辞去冬雪,暖带入春风。

家庭主妇在过年节,从腊月廿三的时段,家家户户都为过年而忙碌起来:清扫房屋、除旧布新、采办年货等。但对一般民间上班族;作生意的;在外工作的来说,新年应该是从除夕才开始算起了。这一天在外地工作的人,都会赶回家团圆,与家人共度佳节。

 

农历大除夕的禁忌

1)忌把饭、鱼吃光

在除夕夜当晚,吃毕团圆饭后,要留下剩饭,不可把饭吃得一干二净,以象征「吉庆有余」。而把鱼剩下,则是意谓「年年有余」,表示每年都有用不完的财富及物资。因此年卅晚,吃了团员饭后在锅内要放上馒头,意味有「余头」。明年更丰收.

 

2)忌打扫及倾倒垃圾

这一天是传统习俗中「围炉」的日子。围炉之后,即开始过新年,亦像大年初一一样,在这一天不宜打扫、洒污水、倾倒垃圾等,唯恐将「财气」外流,导致来年有破财之灾

除夕有守岁

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。守岁,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,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,也叫除夕守岁,俗名“熬年”。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,守岁之俗始于南北朝,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《风土志》:除夕之夜,各相与赠送,称为“馈岁”;酒食相邀,称为“别岁”;长幼聚饮,祝颂完备,称为“分岁”;大家终夜不眠,以待天明,称曰“守岁”。

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:年长者守岁为“辞旧岁”,有珍爱光阴的意思;年轻人守岁,是为延长父母寿命。古时,守岁也叫“照虚耗”,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,通宵守夜,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,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。

 

守岁的习俗后来逐渐盛行,到唐朝初期,唐太宗李世民写有“守岁”诗:“寒辞去冬雪,暖带入春风”。直到今天,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。亲朋好友,围炉而坐。回顾过去,展望未来,既有对逝去岁月的惜别留恋之情,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。

守岁一般从吃年夜饭开始[子时11.00PM],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,从掌灯时分入席,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。吃过年夜饭,全家团聚在一起,点起蜡烛或油灯,围坐炉旁闲聊,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,通宵守夜,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,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。

除夕之夜,全家人围坐在一起,茶点瓜果放满一桌。

大年摆供,苹果是少不了的,这叫做“平平安安”。

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,年前烧好,要供过年,叫做“来年饭”,是年年有剩饭,一年到头吃不完,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。这盆来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,俗话叫二米饭,是为了有黄有白,这叫做“有金有银,金银满盆”的“金银饭”。

守岁夜的含意

华人的传统教育﹐都是比较保守的﹐所以不善用语言来表达内心的事情。因此都是使用行动来表达的民族。

依照古代﹕守岁则是年三十晚 守到天亮[凌晨 6.00AM];表示是希望父母身体健康﹑老当益壮﹑能陪同父母到老的意思﹕同时是原谅父母的过失﹑接受父母的教导。这是孝顺父母的内心表达。因此年老的只要看见子孙﹐每一人都为他们守岁﹐这是看在眼里﹑乐在心头﹐这是幸福﹑温馨的﹐此时此刻的满足感﹐不是三言两语能表达。

 

另外的传说﹕守岁者是能让自己青春美丽﹐所谓守三年则相貌看起来会比实际年龄看起来年轻一岁﹐守到四十岁则相貌看起来只有三十岁。[这是因为内心没有憎恨的困扰﹐心境有所不同所带来的回报]

1
2

大年初一

 

大年初一,金鸡报晓。晚辈给长辈拜年,长辈给压岁钱,压住邪祟

正月初一子夜零点钟声敲响的时候,达到高潮中的高潮:满城都是鞭炮声,屋里都是亲人们的道贺声。通常这鞭炮会放在凌晨三四点钟,然后人们小憩 片刻,起床,更放开门炮仗。一般打“开门炮”是先放小鞭炮一长串,俗称“百子炮”或“千子炮”;然后再放“二踢脚”大爆竹三发,寓意是可 以驱散一年的疫病和晦气,喜迎新年。要三发全响,声音宏亮清脆,最为吉祥。


开门炮
春节早晨,开门大吉,先放爆竹,叫做“开门炮仗”。爆竹声后,碎红满地,灿若云锦,称为“满堂红”。这时满街瑞气,喜气洋洋。
年初一的早饭,北方通常是饺子,南方通常是汤圆或如意糕、松糕、年糕等糕点。吃完寓意“连年高(糕)升”的早饭,父母一般会带孩子出门去拜年。 先跟爷爷奶奶拜年, 拜年时鞠躬叩头都行,一面鞠躬一面带笑拱手说:“恭祝爷爷奶奶幸福安康,长命百岁!”孩子们见了年过60岁的长辈通常要“ 问强健”,比如“爷爷强健啦!” “奶奶强健啦!”表示对长辈的祝福。


贺新岁
春节俗称“过年”,原名“元旦”“正月为端月,其一日为元日,亦云正朝,亦云元朔。”“元”的本意为“头”,后引申为“开始”,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,春季的头一天,正月的头一天,所以称为“三元”;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,月之朝,日之朝,所以又称“三朝”;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,所以又称“元朔”。 正月初一还有上日、正朝、三朔、三始等别称,意即正月初一是年、月、日三者的开始。
农历的正月初一日,为新岁之首,春天之始。这一天,人们凌晨起来祭祖、拜神、焚香、放炮仗,意为“抢春”。


正月初一这天历来是拜年的高峰,人们互相拜访,名为“贺新岁”。拜年时,长辈还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,压岁钱叫做“利事”(也叫利市、利是),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晚辈。在初一这天一般吃斋,祈求来年更顺利,有“年初一吃斋,胜过吃一年斋”的说法。


华人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,它是由虞舜兴起的。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,舜即天子位,带领着部下人员,祭拜天地。从此,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,算是正月初一。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,后来叫春节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。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。

 

拜年
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,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,旧称拜年。汉族拜年之风,汉代已有。唐宋之后十分盛行,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,可用名帖投贺。东汉时称为"刺",故名片又称"名刺"。明代之后,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,专收名帖,叫"门簿"。


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,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,大体可分4类:
一 是走亲戚:初一到婆婆家 ; 初二必须到岳父家、须带礼物。进门后先向佛像、祖宗影像、牌位各行三叩首礼,然后再给长 辈们依次跪拜。可以逗留吃饭、玩耍。

二 是礼节性的拜访:如给同事、朋友拜年,一进屋门,仅向佛像三叩首 ,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,如比自己年长,仍应主动跪拜,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,连说免礼表示谦恭。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,寒喧 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。主人受拜后,应择日回拜。

三 是感谢性的拜访: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(如律师、医生等)就要买 些礼物送去,借拜年之机,表示谢枕。

四 是串门式的拜访: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,素日没有多大来往,但见面 都能说得来,到了年禧,只是到院里,见面彼此一抱拳说:“恭禧发财”、 “一顺百顺”,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,无甚过多礼节。

**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:

拜年是向长辈叩岁;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。现在,有些机关、团休、企业、学校,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,称之为“团拜”。

占岁
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。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《岁占》,谓岁后八日,一日为鸡日,二日为犬,三日为猪,四日为羊,五日为牛,六日为马,七日伟人,八日为谷。如果当日晴朗,则所主之物繁育,当日阴,所主之日不昌。后代沿其习,认为初一至初十,皆以天气清朗,无风无雪为吉。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、庆祝活动。有初一不杀鸡,初二不杀狗,初三不杀猪……初七不行刑的风俗。

贴画鸡
古时春节在门窗上画鸡来驱鬼怪邪气。晋朝人着的《玄中记》里讲到了前面说到的度朔山上的这只天鸡,说是当太是刚刚升起,第一道阳光照到这株大树上时,天鸡就啼鸣了。它一啼,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。所以春节所剪的鸡,其实就是象征着天鸡。然而古代神话中还有鸡是重明鸟变形的说法。

 

据说尧帝时,过方的友邦上贡一种能辟邪的重明鸟,大家都欢迎重明鸟的到来,可是贡使不是年年都来,人们就刻一个木头的重明鸟,或用铜铸重明鸟放在门户,或者在门窗上画重明鸟,吓退妖魔鬼怪,使之不敢再来。因重明鸟样类似鸡,以后就逐步改为画鸡或者剪窗花贴在门窗上,也即成为后世剪纸艺术的源头。我国古代特别重视鸡,称它为“五德之禽”。

 

《韩诗外传》说,它头上有冠,是文德;足后有距能斗,是武德;敌在前敢拼,是勇德;有食物招呼同类,是仁德;守夜不失时,天明报晓,是信德。所以人们不但在过年时剪鸡,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为鸡日。
 
生意人﹔
发财餐
年初一是进入新年的第一天﹐这一天则是新一年的开始﹐因此依照传统﹐这天是生意人相当注重的大日子。年三十是团圆饭﹐年初一便是发财餐﹐因此生意人都会在今天休假一天﹐年初二便会开市营业。

由于生意人天天都会为了生意而忙碌﹐目的当然是赚钱﹐因此休息的日子是比平民百姓少﹐生意人的牺牲﹐当然想拥有富裕的人生﹐同时也想早日退休﹐享受自己所取得的一切。因此他们对于年初一﹐这一发财餐是相当讲究。

在这年初一的晚餐﹐生意人都不会在六点后进餐﹐因为他们平常的忙碌生活﹐晚餐都会在晚上六点后﹐提早进餐则表示店铺的商品都卖完,早收成,表示生意容易达成,工程能提早完成,商务合约顺利达成,提早发大财的圆梦,因此可以享受玩游世界各地的美梦﹐享受自己所建立的成就及富裕。


在这重要的晚餐﹐有些菜肴当然是不能缺少。
例如 ﹕

  • 腊肉或腊肠﹑腊鸭﹑腊鳗鱼 这三牲则代表﹔不愁三餐无继﹐生意稳定﹐忠臣顾客不断增加。

  • 酿蚝鼓 则代表 ﹔好事﹑好市﹑销量好﹐生意兴隆

  • 发菜 则代表   ﹔发财 ﹑赚钱    

  • 生菜 则代表   ﹔生财﹑生意能庞大起来

 

由于年初一是鸡日﹐往往生意人都不会挑选腊鸡﹐做为年初一的菜肴。这一道 菜肴,华人同时都会在年卅晚,成为宵夜的餐点.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 

大年初二

大年初二,肥猪拱门。女婿看望老丈人、媳妇回娘家,礼物带双数

初二一大早,家中妇女就要主持“开锅”。接下来是“开年饭”,这也是新年伊始最隆重的一顿。农历正月初二又有“姑爷节”的俗称,是民俗中回娘家的日子,流行女儿携家带礼回娘家。

是出嫁女儿回娘家的日子,称为「做客」。传说如果女儿在初一回娘家的话,娘家就会变得很穷,这就是选在初二来回娘家的缘故。而福建人:年十一请子婿娘家吃饭,年十二女儿回娘家吃饭。


依照以前的习俗,出嫁的女儿在这天要由娘家的兄弟前来迎接。在这天,女儿须偕同夫婿及儿女,携带一些礼品(称为「伴手」或「等路」),回娘家省亲,并准备红包,分送给娘家的儿童。


大年初二回娘家相信是许多人都知道的一个老传统,每年正月初一一过,嫁出门去的女儿们就会纷纷带着丈夫和孩子回娘家过年,看望家中的老爹老娘。女儿回娘家,必须要备办好一大袋的饼干、糖果,然后由母亲分送给邻里乡亲。但是姑娘若和公婆住一起,回娘家还有一个讲究,就是只能吃中午饭,晚饭前需要再赶回婆家。

相反,自己出来组织家庭的小夫妻(不与公婆一起居住)则必须先回婆婆家拜年﹐中午才回娘家拜年﹐在娘家吃晚餐。晚上八点前则必须回到自己的家﹐接见孩子未过门的媳妇﹐孩子还年幼的则留在家中与孩子玩乐﹐享受幸福﹑温馨的家庭生活。

因此年初二的一整天都是与亲人拜年团聚的一天﹐依照传统这样便会带来一年家庭温馨的生活﹐家人因此能团结一致﹐兄弟姐妹间都会互相关心及互相互助﹐家人生活快乐融融。倘若大年初二﹐不是与家人团聚﹐则会影响家人兄弟姐妹间会有口舌是非﹐亲情缘份差﹐夫妻间常常吵架等

3

大年初三

年初三﹑大地回春   ﹔桃花日

年初三是向朋友拜年﹐到朋友家中拜年则可以把朋友关系拉近﹐人缘运因此提升﹐所有称为人缘运日。做生意的可以借助今天﹐拜访有生意来往的伙伴﹐生意来往便会可以再接再励的合作下去﹐因此巩固了自己的生意网络及实力。

 

依照古老的说法﹐年初三到朋友家中拜年﹐可以把自己的桃花运提升﹐倘若这天到梦中情人家中拜年﹐这梦中情人正好在家﹐这表示你们的缘份是有的﹐因此只要稍微追求﹐则能梦想成真。倘若相反则表示你与他的缘份还没有到﹐因此等待明年才追求吧 ﹗

4
5

大年初四

大年初四,灶王爷要查户口,恭迎灶神回民间

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,所以过了年初一,接下来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接财神——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晚上,各家置办酒席,为财神贺辰。由于要准备接神的供品,饭菜特别丰盛,所以才说“初四顿顿饱”。

正月初四子夜,备好祭牲、糕果、香烛等物,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,虔诚恭恭敬财神。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,为争利市,故先于初四接之,名曰“抢路头”,又称“接财神”。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,供羊头有“吉祥”之意,供鲤鱼是图“鱼”与“余”谐音,诗个吉利。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,便可发财致富。因此,每到过年,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,打开大门和窗户,燃香放爆竹,点烟花,向财神表示欢迎。接过财神,大家还要吃路头酒,往往吃到天亮。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,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,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。民国时,各商店于年初四午夜至初五凌晨敞开店门,灯烛辉煌,盛设供坛,接“财神”,并蜂拥去财神庙“换元宝”。

商店 ; 接五路财神

古代商店要在初四晚上宴请大小伙计,分发红包。过去北京有句老话:“天不怕,地不怕,就怕初四晚上掌柜的说官话。”宴会有酒有菜,酒后惯例是吃包子。掌柜这时举杯祝贺,向大家道“辛苦”,这就叫“官话”。官话讲完后包子端上来,掌柜的亲自夹包子,包子放谁碗中,谁就被暗示已被解雇“炒鱿鱼”,被辞退之人饭后自动收拾行李告辞,所以这顿便宴俗名叫“吃滚蛋包子”。

接五路,本指接五路行神,后来演变成接五路财神。旧时商家春节休假后,一般都在初四晚上接请五路财神,初五开市,以图吉利。

初四日下午三点,接五路仪式的准备工作就开始了,直到晚上九、十点钟结束。先是摆案桌,一般用两张八仙桌拼起来即可。头桌是果品如广橘、甘蔗,寓意财路广阔,生活甜蜜;二桌是糕点,寓意高升、常青;三桌为正席,供全猪、全鸡、全鱼,并元宝汤等。半桌是饭、面、菜,一碗路头饭中插一根大葱,葱管内插一株千年红,寓意兴冲冲、年年红。第三桌上的酒菜须等接上五路财神后方可奉上。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,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,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。

接五路须主人带上香烛分别到东、西、南、北、中五个方向的财神堂去请接,每接来一路财神,就在门前燃放一串百子炮。全部接完后,主人和伙计依次向财神礼拜,拜后将原供桌上的马幛火化,表示恭送财神。仪式才算是结束了。

大年初五

​大年初五,五路接财神,东西南北中,财富五路通

初五是过年期间自初一以后,一个重要的日子。初五也叫做「破五」。此外,俗称「初五隔开」,表示过了初五一切生活作息便恢复正常,各商家也于这天大放鞭炮,正式开张;又传说这天也是五路财神的生日,所以商家又格外在路边摆起供品,焚香拜神,以求「大发利市」。

财神,民间有诸多传说:

说法一:

宋朝蔡京富有,民间传说他是富神降生,他恰生于正月初五,所以民间把他当作财神来祭把。后蔡京被贬,民间另换财神,当时宋朝的国姓为赵,玄字为“岚”字的一个组成部分,便给财神起了一个赵玄坛的名字加以敬拜。

说法二:

“财神”何许人也?根据《封神榜》所载,财神姓赵名公明。他原在峨眉山罗浮洞修道,因助纣攻打武王,死后被封为“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之神”,并统领“招宝天尊”、“纳珍天尊”、“招财使者”、“利市仙官”四个部下。他们的职责都与财有关。道教供奉的财神,也是赵公明。根据道教传说,赵公明本为终南山人,自秦时就隐居深山,精修至道,功成之后,玉皇大帝封他为“正一玄坛元帅”,简称“赵玄坛”。旧时财神庙和各家各户所供的财神,其尊容颇凶,乌面浓须,怒睁圆眼,头戴铁冠,一手执钢鞭,一手捧元宝,身下还跨有黑虎,故又有“黑虎玄坛”之称。

传说这位赵公元帅职掌除瘟翦虐,驱病禳灾。凡有冤抑难伸,他会主持公道;人们买卖求财,他可以使之获利。他原先的职分并不是专职的财神,但能使人获利,别无他人可以代替,民间便把他看作财神了。过去,财神还有文武之分,崇文尚武的不同人家各有所司。崇文的人家供奉文财神,尚武的人家供奉武财神。文武之道虽不同,却都各有财可发。

初五接财神,赵玄坛最受尊拜。许多商店、住宅都供奉他的木版印刷神像:玄坛面似锅底,手执钢鞭,身骑黑虎,极其威武。除了赵玄坛被尊为“正财神”外,民间还有“偏财神”五显财神、“文财神”财帛星君和“武财神”关圣帝君的说法。

五显财神信仰流行于江西德兴婪源一带。兄弟五人封号首字皆为“显”,故称“五显财神”。生前劫富济贫,死后仍惩恶扬善,保佑穷苦百姓。北京安定门外有五显财神庙。

“文财神”财帛星君,也称“增福财神”,他的绘像经常与“福”、“禄”、“寿”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,合起来为福、禄、寿、财、喜。财帛星君脸白发长,手捧一个宝盆,“招财进宝”四字由此而来。一般人家春节必悬挂此图于正厅,祈求财运、福运。

 

“武财神”关圣帝君即关羽关云长。传说关云长管过兵马站,长于算数,发明日清薄,而且讲信用、重义气,故为商家所崇祀,一般商家以关公为他们的守护神,关公同时被视为招财进宝的财神爷。

正月初五,各商店开市,一大早就金锣爆竹、牲醴毕陈,以迎接财神。信奉关帝圣君的商家,在正月初五要为关公供上牲醴,鸣放爆竹,烧金纸膜拜,求关圣帝君保佑一年财运亨通。

农历正月初五“接财神”的习俗,盛行于明清民国,迄今犹流传民间,唯“财神”即所谓赵公元帅,据说早在殷商时代已修道成仙。姜子牙辅佐周武王伐纣,他跑下终南山管闲事,站在商纣一边对抗义师,不幸阵亡,一道游魂被敕封为专管迎福纳祥的真神,麾下有招宝天尊、纳珍天尊、招财使者、利市仙官四员小神供其使唤调遣。

沾光于这套招财进宝的班底,赵公元帅便成了盼望发财者崇仰祀奉的物件。或谓其性懒而散淡,一年中仅在正月初五那天走下龙虎玄坛一次,而且是随意,不定去往哪一家,所以大家都在此日赶早鸣放鞭炮,焚香献牲,抑在前头迎接他。不过也有人打听到这位尊神在生日是农历七月二十二日,因此并不去轧初五的闹猛,而是改在“财神诞日”悄悄备办盛祭,指望他从后门溜进来享用。

据说,财神爷是有钱人家供奉的,没钱的人供奉是不会显灵的。民间流传有“财神菩萨休妻”的故事:从前,财神庙财神身边总有一位端庄美丽的财神娘娘陪伴。后来这位善良的女菩萨突然不知去向,原来她被财神爷给休掉了。财神爷为什么要休妻呢?这要从一个乞丐说起。有个讨饭的叫化子穷得无路可走,讨饭路过一座古庙。进庙后,他什么菩萨都不拜,单摸到财神爷像前,倒头便拜,口里祈求财神爷赐财。赵公元帅见是一个叫化子,心想连香烛都舍了得点,还来求财?天下那么多穷叫化子,我能接济得过来吗?

可是乞丐心中想的正相反,他认为财神总会救济穷人的,富人不愁吃穿,求财何用?便不住地拜。这时,财神娘娘动了恻隐之心,想推醒打瞌睡的财神夫君,劝他发善心给这叫化子一点施舍。可财神爷不理睬,打了两个哈欠又闭上了眼睛。虽然是财神娘娘,可财权在夫君手上,夫君不点头,怎么好将钱赐给叫化子呢?娘娘无奈只得取下自己的耳环,扔给了叫化子。乞丐突然感到神龛上掷下一物,一见是一副金耳环,知道是财神所赐,急忙磕头,连呼“叩谢财神菩萨”。财神爷睁眼一看,发觉娘娘竟将自己当年送她的定情物送给了穷叫化子,气得大发雷霆,将财神娘娘赶下了佛龛。自此以后,数百年来就再也没有一个穷人是拜了财神而发财的。

民间还传说,财神即为五路神。所谓五路,指东西南北中,意为出门五路,皆可得财。清代顾禄《清嘉录》云:“正月初五日,为路头神诞辰。金锣爆竹,牲醴毕陈,以争先为利市,必早起迎之,谓之接路头。”又说:“今之路头,是五祀中之行神。所谓五路,当时东西南北中耳。”五祀即祭户神、灶神、土神、门神、行神。所谓“路头”,即五祀中之行神。

**古时生意人都是在年初五开市 : 掌柜的要带领所有伙计们祭神,祭拜后将神禡、纸钱请到门口,放在芝麻秸,松木枝架上一焚,称为「送神」。伙计们还要去租借各种敲击乐器,外头一放起鞭炮,里头就开始敲锣打鼓、摇算盘,热热闹闹的开张,说是「响响当当,大吉大利,有声有色」

6

© 1999 - 2025  EasternArt Revive Sdn Bhd (499975D) . All rights reserved. 

  • YouTube
  • Facebook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