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食品。每到端午节前夕,家家户户都要浸糯米、洗粽叶和包粽子,除自家吃外,亲友之间还相互馈赠。早于东汉时,人们已习惯于五月五日及夏至期间开始吃独具清香而消暑的粽子了;吃粽子的习俗要到晋朝初年才固定在端午节,当时民间食用的粽子是用芦叶裹高粱米做成的;至唐,粽子已经成为节日和市场上的美味食品了。历经多朝,粽子的风味和粽馅的种类更形多样了,如明代有以艾叶浸米而成的"艾白粽",清朝宫廷用奶酪浸米一夜后煮成的"奶子粽"和乾隆年间出现的"火腿粽子",吃粽子的习俗更已远传日本、朝鲜和东南亚诸国。现代粽子的品种、花色都日益繁富,形状、用料和馅类亦按各地的饮食习惯和口味而有所不同。
而 竹筒贮米,则竹筒饭;古人不用人食用,是拜祭或投水祭所用。
包粽子:
粽子的材料及做法,依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别。粽子据说是源于古代的一种食物,称之为「角黍」,以芦叶包上黍米煮熟而成。现今的粽子大致上是以糯米、猪肉、蛋黄等配料当做馅料,以竹叶包裹,最后以细绳捆绑成串,经过蒸煮后即成为美味可口的食物。粽子有三角、四角锥形、小宝塔形、枕头形、圆棒形等。粽叶的材料则因地而异。南方因为盛产竹子,就地取材以竹叶来缚粽。古人都喜欢采用新鲜竹叶,因为干竹叶绑出来的粽子,熟了以后没有竹叶的清香。
北方人则习惯用苇叶来绑粽子。苇叶叶片细长而窄,所以要用两三片重迭起来使用。粽子的大小也差异甚巨,有达二、三斤的巨型兜粽,也有小巧玲珑,长不及两寸的甜粽。就口味而言,粽子馅荤素兼具,有甜有咸。
北方的粽子以甜味为主,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。馅料的内容,则是最能突显地方特色的部分。
黄鳝 : 百病远离
端午节时,除粽子外还必食黄鳝。端午时节的黄鳝,圆肥丰满,肉味鲜美,营养丰富,不仅味道好,而且还具有滋补功能。因此,民间有“端午黄鳝赛人参”之说。
茶叶蛋 : 逢凶化吉
煮茶蛋和盐水蛋吃。蛋分鸡蛋、鸭蛋、鹅蛋等。蛋壳涂上红色,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,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,意谓祝福孩子“逢凶化吉,平安无事”